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寻找那场决战铁血抗争的英魂

—— 发掘湘江战役红军烈士忠骨的日日夜夜

寻找那场决战铁血抗争的英魂
—— 发掘湘江战役红军烈士忠骨的日日夜夜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  作者:文/肖福恒 刘 莉 胡光灿 图/肖福恒

2019-10-01 14:35

这是一场寻找红军烈士英魂的行动;

这是一次震撼后世今人心灵的采访。

中秋时节,我们沿着湘江战役路线图,经灵川、走兴安、过灌阳、进全州、踏资源、越龙胜,遍访湘江战役纪念馆、博物馆、红军指挥所、伤员救护所、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墓,感悟弥足珍贵的长征精神,感受桂北人民的爱国情怀。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那一排排红军墓,那一幢幢纪念馆,在我们心中慢慢隆升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那一具具烈士遗骸,那一块块烈士忠骨,一次次让我们视线模糊……

9050e_副本.jpg

湘江战役纪念馆红星闪耀,苍松翠柏簇拥守护着先烈

16b582b30fc_副本.png

全州县烈士忠骨安放墓穴周围,红军的旗帜护佑着不朽的英魂

寻找红军足迹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流传于广西兴安的民间,而故事则来源于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那么红军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幕。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布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扼杀在湘江以东地区。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由红一、红三、红五等军团做掩护,阻止来自国民党桂军、湘军以及中央军的围追堵截,为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创造有利条件。红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长达7天7夜的激战,经过红军官兵的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的湘江封锁线。然而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数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其中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第18团全军覆没。

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田村,我们见到了年满102岁的老人支义青,当年20岁的他在凤凰嘴渡口为红军渡过湘江搭浮桥撑船,协助红军渡过湘江。老人回忆说,当时敌军的飞机不时盘旋俯冲,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

在兴安县,我们拜谒了湘江战役纪念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元帅向国务院提议修建的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园,以缅怀这场战役牺牲的红军官兵。纪念碑园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说到湘江战役,就不得不提及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这三场阻击战是为了阻止敌军围追堵截,保卫掩护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在新圩阻击战中,红五师牺牲了一个师参谋长、一个团长,伤一个团长、两个团政委,营连级指挥员也剩下不多了,有的团上千人伤亡五六百人,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红军伤亡人数最多的阻击战,1934年11月29日,在脚山铺两侧的山头上,红一军团第二十团和四五团,与湘军刘建旭的三个师又一个团在这里展开激战,最终前沿阵地尖峰岭失守,脚山铺阻击战以五团政委易荡平和2000余名红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离脚山铺几公里远的大坪渡口,曾是红军突破湘江的第一渡口,在脚山铺阻击战期间,聂荣臻等率领的先头部队在此涉水渡江,为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创造了有利条件。耿飚在《血战湘江》中回忆到:尖峰岭失守后,我们处于三面包围之中,敌人直接从我侧翼的公路上,以宽大正面展开突击。我团一营与敌人厮杀成一团,本来正在阵地中间的指挥所成了前沿,七八个敌兵利用一道土坎做掩护,直接窜到了指挥所前面,我组织团部人员猛甩手榴弹,打退一批又钻出一批。警卫员杨力一边用身体护住我,一边向敌人射击,连声叫我快走。我大喊一声“拿马刀来”!率领他们扑过去格斗。收拾完这股敌人(约一个排)后,我的全身到处溅满了血浆,血腥味使我不停地干呕。

1934年12月1日,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

担任右翼掩护的红一军团和第一、第二师在全州脚山铺,死死挡住了湘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担任左翼掩护的红三军团第五师在灌阳新圩,第四师在兴安界首光华铺,与桂军的4个师捉对厮杀。

界首渡口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红军将士们穿着早已磨破的草鞋,匆忙行进在临时搭建的浮桥上。头顶上,几十架敌机在肆虐地轰炸、扫射,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被冰冷的江水卷走,红军战士的遗体几乎阻断了江流,血水染红了整个江面……

这一天,湘江是一座人铸的碑。

这一天,湘江是一条血洗的河。

在光华铺阻击战遗址旁,一座名为“长征湘江之战光华铺阻击战红军烈士之墓”格外惹人注目,周围几个石碑上分别镌刻着杨成武、张宗逊、张震、张爱萍、王平、陈靖将军的题词。在光华铺阻击战发生的村子里,目睹过这场战斗的,当年10岁左右的刘发玉老人回忆说,很多红军官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当地 20多家百姓凑钱,将100多具烈士遗体扛进了一座废弃的煤窑里,解放后群众又自发地为烈士们修建了墓地。

寻找红军的足迹,我们看到福建籍、江西籍、湖南籍红军后人在湘江边上树碑祭奠的痕迹。

寻找红军的足迹,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周长青、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向济萍,赴江西于都、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等县开展湘江战役红军烈士信息的核实工作。

寻找红军的足迹,我们在龙胜县乐江乡江口村见到村民韦永平。这位普通的侗族农民,14年来收集保护村里的红军长征文物,绘制出《红三军团乐江江口村河口阻击战示意图》,还和村民一起修建了烈士墓、红军亭,并对“藏炮窑“(即红军当年堆放武器弹药的地方)进行了保护,被评为桂林市“最美拥军人物”。

寻找红军忠骨

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路总是泥泞而沉重,每行进一步总是要伴随着苦涩的泪、惨烈的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英雄成为亿万人民心中闪亮的坐标,褒扬英烈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牵挂的事。为落实好中央领导关于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同相关部门,详细制订了湘江红军烈士遗骸搜寻、发掘、收殓工作方案,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组组长、桂林市副市长谢灵忠多次召开全州、灌阳、龙胜、资源等六县任务协调布置会。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市县相关业务科室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明确了工作要求,安排局领导分头带队组成6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全程指导。桂北六县组织公安局、信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管理局、卫生健康委、交通运输局、机关事务管理局、供电局分兵把关,先后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96次。

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桂北6县31处就地修缮保护点和遗骸集中安放点的规划设计方案迅速落地,安放仪式订制的棺椁7月上旬全部到位。

上万张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挖掘现场图片,数千块红军遗骨,让我们心重如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厦是无数先烈的血浆浇铸的,是无数先烈的铮铮铁骨支撑的。

在灌阳县一个叫酒海井的地方,我们见到刚刚挖出的红军烈士的完整遗骸和零散遗骸。湘江战役时,红军将临时救护所放到这里的下立湾祠堂,红军被桂军包围后,来不及撤离的伤病员被桂军抓住后捆住手脚,活活扔到村外三四百米外的酒海井里。据当地的老百姓介绍,酒海井看似井,其实是个溶洞,地下有暗河,井口像个酒瓶,井下却如同深不见底的海。85年前见证过这一场景的97岁村民易柄宣告诉我们:一个星期内不断有救命的声音从井底发出来,可整个村子被桂军占领,村民谁也没办法去救人。

文物专家、考古专家、党史军史研究专家、应急救援专家、水下蛙人、视频音频资料,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的挖掘工作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一具具红军遗骸,涵纳着一支军队不屈的魂魄。那一根根捆绑红军的棕绳,佐证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

你的功勋万古不朽!

2019年8月28日上午,桂北五县(含灵川)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集中安放仪式在灌阳县新圩镇酒海井、兴安县界首镇光华铺、全州县两河镇板塘、灵川县九屋镇新寨村、龙胜县平等镇平熬、资源县两水乡塘洞清水江6个地点同时举行,共完成安放相对完整的湘江战役红军遗骸43具、零散骸骨3379块。仪式由各县县委书记主持,仪式现场摆放有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军区及驻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共桂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仪式属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老战士和红军遗属、社会各界群众敬献的9个花篮,仪式包括了礼兵就位、迎棺椁(奏思念曲)、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默哀、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起灵安放棺椁、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三鞠躬、瞻仰烈士墓等环节。自治区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领导、桂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主要领导,驻桂林部队领导和官兵代表,各县乡镇党政负责人、老战士代表、红军遗属代表、社会各界群众代表和少先队员总计3000人参加仪式。

湘江战役在这里凝固成永恒。中秋节前夕,红军将士遗骸发掘收殓工作又有新发现、新进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暨桂林市先后组织对桂北6县217处、421个遗骸点进行了发掘,共计收殓相对完整遗骸82具,零散遗骸7465块。珍视红军英烈,公安部门牵头对已发掘收殓的遗骸进行技术鉴定,提取、送检DNA检材1200余份,目前已检出具备比对价值的DNA数据不少于32人。

为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桂林市成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设立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安排了一类事业单位编制25人。资源县将塘洞村打造成为红军村,将三个安葬点和6个遗址遗存点纳入旅游点,同时推出红军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总体建设规划。

寻找红军遗属

红军英烈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而他们的遗属则是永远值得国家和人民尊崇的亲人。寻找红军遗骸和寻找红军遗属工作同时在广西展开。

为确保所掌握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情况真实准确,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分两批派出工作组赴桂北五县(含灵川县、恭城县),对前期初步掌握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情况进行逐门入户走访核实。按照自治区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于7月初开始指导各县再一次对湘江战役红军遗属进行深入摸排核查,经各县核实,目前共掌握居住在桂林市范围内、健在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211名(全州57名,兴安50名,灌阳45名,资源47名,龙胜7名,灵川1名,恭城4名。其中,红军配偶6名;红军儿子111名,红军女儿89名,红军妹妹1名,红军继子3名,红军养子1名。

为确保对遗属及时帮扶到位,依据经核查确认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基本情况,桂林市遗属帮扶组拟制了《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帮扶实施方案》,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印发。 《实施方案》按照普遍性帮扶和针对性帮扶两个大类,分别明确了开展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开展帮扶工作以依托现有政策为主,其中,普遍性帮扶工作针对所有现居住在桂林市范围内、健在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具体帮扶措施包括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机制、开展医疗上门服务、对红军墓进行统一修缮等;针对性帮扶涉及确有现实困难和需要帮扶具体事项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分为住房帮扶、医疗帮扶、经济帮扶等项目,并分别拟定帮扶措施;社会帮扶工作采取自愿原则,由相关单位协调企业和社会组织与确有困难的遗属结成帮扶对子,针对其现实困难开展帮扶工作。

今年春节前,桂北7县按计划组织开展了红军遗属走访慰问活动。八一建军节期间,桂林市按照遗属帮扶实施方案,对211名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其中市四大班子领导走访慰问全州、兴安、灌阳、资源四县共15名红军遗属,其余196名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分五个组,代表市委、市政府逐个入户走访慰问。

中秋节过后,桂林市按照遗属帮扶实施方案明确的帮扶措施,积极协调住建、医保、人社、民政、卫健、扶贫等职能部门,持续做好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待遇落实工作,确保应享受待遇的及时足额落实。资源县一批社会团体与红军遗属开展“结对子·送温暖”活动,龙胜县红军遗属收殓保护10个工作组转入遗属帮扶工作,全州县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干部、群众、团员青年组成的红军遗属帮扶志愿者队伍,灌阳县一批企业与红军烈士遗属挂钩精准对接,兴安县依托民政、国资、工信等部门对接相关单位,发动企业和社会团体,按照自愿原则与确有困难的遗属结成帮扶对子,广泛开展社会帮扶,切实解决遗属实际困难,确保帮扶到位。

寻找红军故事

采访湘江战役的日日夜夜,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林、一口井都诉说着红军的故事。红军将领的故事,红军战士的故事,失散红军的故事,红军战士爱民的故事以及普通百姓爱戴红军的故事。既催人泪下又催人奋进。

青山昭昭,祥瑞隐隐。八家山是资源县境内唯一一个有姓名的红军烈士墓,也是已知的唯一一个福建籍红军烈士。

湘江战役后,红军老战士邓廷禄因伤被河口大湾村村民王相禄收留养伤。身体逐渐康复后,邓廷禄又加入了桂北游击队,成为一名优秀的分队指挥员。1949年国民党清乡剿共,邓廷禄回家为游击队筹粮,被国民党反动军警围捕。敌人将他绑在木头钉成的十字架上,用铁丝穿过肩胛骨,在他的手板心里点桐油灯,几次昏死醒来,他仍然守口如瓶,没有供出游击队任何情况。最后敌人恼羞成怒,将他杀害于长桥亭下,时年34岁,只差一个月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资源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大湾村群众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游击队长邹传忠和游击队员李泽长带领20多个群众来到相距约20公里山路的烟竹村,找到邓廷禄烈士遗骨,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吹着一班唢呐,把他迁葬到大湾村土地堂(又名八家山),并修建了革命烈士墓,邓廷禄烈士永远长眠在青山怀抱之中。后来县民政局又两次拨款维修了该烈士墓,立起纪念碑。

红军的故事,大都是信仰的故事。在全州红军长征纪念馆,我们看到红34师包括陈树湘师长断肠就义的一幅幅油画、图片。

根据有关党史资料记载,红34师多数战死沙场,有的则在负伤后冻死、饿死、病死,另有四百多人被俘。先后被关押在广西全州、兴安和桂林的监狱里,后来被押往广州,再运到厦门,辗转返闽西原籍。抗日战争时期,这些人大多重新参加了抗日队伍,继续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战,但仅有少数人亲眼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00团团长韩伟是位幸运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伟是湖北黄陂人,1992年,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我的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亲属们遵照遗嘱,将他的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与红34师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一起。

红军的故事更多的是双拥的故事。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设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锁线后,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许多红军伤病员就掉队流落在当地。红军战士朱镇中也在这次战役中负了重伤。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外号叫“十六铁匠”的粟传谅把他背回了家,像待亲儿子一样,为他治伤。两个多月之后,他丢掉了拐杖,锻炼走路。为了减轻铁匠一家的负担,朱镇中尽量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到山上放牛、砍柴,后来就下地干些农活。粟传谅一家宁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借来的大米煮给他吃。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伤口的痊愈,朱镇中想念部队的心思越来越重。10个月后,当朱镇中伤愈要和其他3个失散在龙溪村的红军战士去找部队的时候,粟铁匠悄悄地卖了刚刚收获的稻谷,为他们筹措了一些路费。把仅有的两件衣服和4块大洋交给了他。粟传谅全家和朱镇中挥泪告别。朱镇中走后,朱镇中回到江西后,又参加了红军队伍,投入了新的战斗,并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多次立功受奖。解放后,朱镇中先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工作,1961年初调总参测绘局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11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80年7月任总参测绘局顾问(副军职)。无论职位和待遇如何变化,朱镇中时刻惦记着救命恩人。

1955年,朱镇中从南京写信到广西资源县中峰乡联系,但不知道粟传谅的名字,信封上只写“油榨坪三爷收”,中峰邮电所弄不清是谁的信,好几个月送不出去,后来油榨坪街上有个兄弟中排行第三的老人打开信来看,根据信的内容分析,认为信是寄给粟传谅的。于是,把信转交给粟传谅,粟传谅一看果真是朱镇中写来的,热泪盈眶,立即叫儿子回了一封信,两家就这样联系上了。

1956年12月,朱镇中来信要接粟传谅到南京去做客,在那里住了十多天。1962年,朱镇中第一次回到广西资源县中峰乡龙溪村看望粟传谅一家和乡亲们,中共资源县委请他给县直机关干部职工作了场报告。1986年6月朱镇中受中央电视台特邀,赴广西资源县中峰乡龙溪村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片《长征·生命的歌》第二集《坎坷的征途》,这时粟传谅已经去世,朱镇中满含热泪给恩人粟传谅扫墓并敬献花圈。朱镇中写了《青山绵绵情意长》《难忘的岁月》《鱼水情深——一在粟铁匠家养伤的日子》《为革命讨饭》等回忆文章,详细记述了这段难忘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寻找红军守墓人

山山红军墓,村村烈士碑。

在当年红军打阻击战的全州米花山,我们见到了红军守墓人蒋石林。

1934年11月27日,红军一军团在全州县脚山铺阻击战付出重大伤亡,米花山是脚山铺阻击战的重要阵地。战斗结束后,才湾村村民蒋忠太和儿子蒋受宇把散落在自家的山场里的7具红军遗体就地合葬,并叮嘱儿子要世代守护。蒋氏子孙铭记祖辈嘱托,践行祖辈家训,把红军墓当家珍来守护。85载,蒋氏红军守墓人一辈传一辈,整整传承了5代人,蒋世林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守好红军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不能“断代”。

在资源县梅溪镇大滩头村,我们了解到一户人家救助一位负伤的红军,并4次保护红军墓的感人故事。1934年,湖北红安籍红军战士程笃华因伤病倒在村民曾纪中家门口,得到了曾家一家人的救治,从此在曾家生活了11年。期间程笃华也十分想回到部队,为此曾纪中让儿子曾广悼以商人的身份到贵州等地帮他找红军,但未果。同时,国民党也经常抓壮丁。为了不让程笃华被抓走,曾纪忠到处活动,每到抓壮丁时,就让陈笃华到大山里躲避,这样总算熬过去。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但由于程笃华本来就受过伤,加上思念部队和家乡的亲人,1945年他带着遗憾离世了。

“等一下,等我穿好草鞋跟你们走……”去世前,程笃华突然眼睛一亮,喊出了这句话。这喊声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大家都知道他太想念部队了。程笃华死后,曾家人将其葬在祖坟地。按照这里的风俗,将一个“外人”葬在自家的风水地,这说明曾家将他当成了家人。

翌年,曾纪忠也过世了。但他叮嘱后人要像对待祖坟一样对待程笃华的坟墓。程笃华过世没多久,一名当地豪强欲在程笃华的坟墓边挖地准备抢占墓地,他认为一个外地人不该占地为坟。为此,曾家人出面周旋,最后终于成功制止。      

1955年,政府要修路,技术人员勘察后,决定从程笃华的墓地经过,这样会省不少事,而且公路也相对呈直线不用转弯。听到这个消息后,曾家人到现场跟技术人员讲述了程笃华的故事,感动了技术人员,为此公路因此往山下移了3米。转眼到了“农业学大寨”时、需要开山造梯田,眼看就要挖到程笃华的坟墓边,曾家人再次出面,最后还是感动了工作人员。

75年间,程笃华安稳地“睡”在曾家墓地,年年有人来祭拜……

兴安县徐昭英老奶奶守护着红军墓群的故事,车田中学、黄龙小学一茬茬学生照顾杨柳坪村6个红军小烈士的故事,桂林地区农建扶贫工作团硬化、修葺无名红军烈士墓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动不已。

寻找红军精魂

红军坟、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堂、红军村。诸多的红色遗存排列成红色基因,汇聚成湘江一样的红色血脉。一批批中外友人专程到这里来寻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批批党史军史研究专家挖掘红军精神的内核,一批批红军后代到这里寻根,感受父辈的崇高和伟大。

盛夏时节,兴安县城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庄严肃穆,来自长征出发地于都的红军后代及2000多名桂林各界人士,深情地祭奠湘江战役中牺性的红军烈士。

于都是长征出发地,当年1.6万余名于都籍红军战士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仅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有姓名记载的于都籍红军战士就有762人。

清晨,阳光洒满湘江。于都红军后裔代表和于都唢呐手带着家乡的米酒、花生和土果等祭品,来到了兴安县界首镇湘江渡口边的当年红三军团指挥部三官堂,按于都传统祭奠仪式,吹响于都唢呐,燃响了鞭炮,点燃了香烛,同兴安县的红军后代代表一起,向牺牲在湘江的红军烈士躬身叩拜,并在湘江上放河灯撒菊花。最后,他们用带来的采自于都全县23个乡镇的家乡泥土和于都河的水,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栽下了3棵雪松,并立碑纪念。

广西史学工作者团队深入老山界巡访红军活动遗迹,完成了《广西革命先烈图典》的调研与编纂工作,积淀了对革命先烈的人文情怀。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郑维宽博士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崇拜,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英雄崇拜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不具英雄本质与气质的人物、明星被年青一代当作英雄狂热崇拜,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中可怕的“白血病”。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们倍加思念与珍惜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所在。我们这个行动,就是要用真正的英雄崇拜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个史学工作者团队先后寻访了雷公田寺院、中革军委驻地原址、中央红军宣传部驻地原址、中央红军财政部苏维埃中央银行驻地原址、大坳界国民党飞机轰炸战场旧址。

“对我们这些专业史学工作者来说,历史书没少读,研究也没少做,但是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的现场体验,我们做的很不够,只有自己徒步走过老山界,才会体验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红军战士是多么艰难。”贺州学院教务处处长朱其现教授感慨地说。  

中共资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肖业礼十余次给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团队当向导。他说,现在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走老山界红军长征路,是因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历史价值经历了80多年的沉淀,已慢慢为人们所感悟。对民众来说,到不了福建古田,可以来雷公田;到不了江西井冈山,可以到猫儿山;到不了河北西柏坡,可以到猫儿山的西南坡。

采访结束时,我们登上老山界。极目远眺,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在那场决战战场上的发掘行动还在继续。人们寻找着红军足迹,寻找着红军忠骨,寻找着红军故事,寻找着红军旧址,而最终找到的是红军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使命。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那种初心使命犹如嘹亮的精神号角,跨越时空奏响时代强音,成为我们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力量源泉。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