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嘉兴市 “兵支书”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嘉兴市 “兵支书”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2021-08-17 18:26

南湖红船畔的浙江嘉兴农村,民居白墙黛瓦、马路宽阔整洁、路边绿树成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全国第一,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1.61:1,所有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均超过120万元。

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均衡富庶,又蕴藏着怎样的“共富密码”?在这一份份成绩的背后,“兵支书”带领全市近四成的村社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交出一份又一份的高分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在红船起航地的“初心宣言”。

2020年,在浙江嘉兴740个村、425个社区中,换届后的村社“兵支书”有453人,占比达到39%。说起“兵支书”高占比的原因,用嘉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永根的话来说,就是嘉兴退役军人的六大优势和推荐入选的“五字诀”。

六大优势:红色基因传承、政策支撑推优、生活环境吸引、收入待遇保障、晋升空间激励和部队锤炼成就,让优秀青年踊跃参军、争当优秀军人、成为优秀退役军人,入选兵委员,成长为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领头雁。

“强、选、提、凝、用”五字诀:注重政策设计强“保障”,打通退役军人推优入选村(社区)“两委”政策渠道;紧扣“服务保障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奉献社会”的双向服务中选“优秀”;建立优秀退役军人“能人”储备库,多方搭建平台提“能力”;讲好退役军人故事,奋力营造氛围凝“共识”;树立实干导向,突出群众公认用“骨干”。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助力退役军人成长为“兵支书”,他们又是怎样鼓舞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退役军人为乡村、为家乡持续贡献“老兵”力量?

他一心一意带头干

拆了猪舍,摘了“臭”名

在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绿道秀美,竹影婆娑,风景独好。而谁又能想到,8年前,这里还是以“臭”闻名远近的“华东养猪第一村”。上世纪90年代,竹林村家家户户通过养猪,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可养猪带来的“臭”,却也成了当地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2013年,这个问题,交到了新一任竹林村党总支书记——从武警上海边防退伍回到村里的陈云华手中。

“一边是‘臭’名远扬,一边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对矛盾解决起来可不容易!”陈云华心中明白,村民们肯定更加向往生态绿色的村庄环境,可这另一头的经济效益,不是谁都舍得撒手的。

“拆掉违法猪舍量大面广,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回忆起那段日子,陈云华目光坚定地说:“再难也要做!既然当了这个书记,就要想方设法让全村4700多名村民生活在水清岸绿景美的环境中。”

陈云华在村里第一个拆除了自家1000多平米的猪舍;然后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分片包组、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去沟通解释和劝说,每天天一亮就出门,摸黑才回到家,那段时间,家人的埋怨、村民的白眼也让陈云华有过退却的念头,但第二天,他又一如既往地带领支部一班人穿梭在邻里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真情实意的沟通,一遍遍苦口婆心的宣传,村民们的思想慢慢转变了,纷纷开始拆除违法猪舍。“2013年,我们拆光了禁养区内的违建棚,2014年拆完了限养区内的猪棚。正是因为一拆到底了,大伙觉得做得公平,我们说话算话。”陈云华深有感触地说:“心里装着大伙,跟大伙共进退,大伙自然就服你。”

2015年开始,竹林村全面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有序推进老集镇改造提升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竹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与嘉兴远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嘉兴新竹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以景区理念运营村庄,重点围绕“猪、竹、姜”三大竹林村独有元素,进行“农文旅”有机融合,走生态发展之路。

2020年3月,在村委换届选举中,村民再次以高票选择陈云华担任竹林村党委书记。

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

初心传承,使命担当

在桐乡市崇福镇城郊村,两任“兵支书”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改善环境,治水有方;一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远近闻名的“电商村”。

坟头村浜是城郊村一条自北向南的村河,引水自京杭大运河,北面是农房,南面是农田,村民依河而居,曾经灌溉、生活用水基本取于此。然而,随着当地经济形态逐渐由农业转向以皮毛加工为主的工业,这条曾经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村河水质却日益下降,直至变成了“断头浜”,被扣上了劣Ⅴ类水的帽子。

“我一定要让村河重换新颜”。城郊村“兵支书”朱冬毛暗下决心。当时的村河整治方式仅仅依靠降水和定时清淤,治标不治本,村民们饱受“臭”气,苦不堪言。兼任河长的朱冬毛积极对接环保部门,邀请专家前来“断河诊脉”。2017年4月底,经过专家现场诊断后,开出了“药方”——打通村河与连接七家园港的小沟渠,引水进来使村河的水活起来。随后,在朱冬毛带领下,城郊村掀起了一场“治水热”,经过几年努力,村里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断头浜”、脏臭河、垃圾河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道、优美的绿化环境。

村里环境变了样,村民致富也不能掉队。2017年,换届后接任“兵支书”的滕祖相,思索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在深入了解、广泛调研后,他因地制宜、借助紧靠乌镇的区位优势,积极动员村民发展电商产业,走出了一条电商转型之路。目前位于城郊村的崇福农创园里成为大批年轻创客扎根落户、挥洒才华的新天地。连片的农业大棚里,不仅是种植基地,也是直播基地。农创客尹海龙打理着一块20多亩的基地,每天除了照料花草,他还要忙着处理客户订单及发货时间,入驻3年来,花间园艺的网络销售额每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据统计,目前城郊村共有皮毛企业近千家,其中75%以上都开设了网店,从事电商销售人员超2000人,年交易额超4亿元,共同富裕成了城郊村的最鲜明的底色。

他和老百姓一起干

脱贫攻坚,齐奔共富

2016年100万元,2017年200万元,2018年、2019年分别为300万元、400万元,2020年550万元……每年,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村级集体营收几乎都在以百万元的量级增长。短短5年时间,博儒桥村从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全镇数一数二的经济强村。

这背后,离不开村党委书记、退役军人吴清江的持续努力,他不断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筑巢引凤”,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5年间,村里引进企业17家,建起了工业园区,村民收入翻了一番。

“钱袋子鼓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也得跟上。”在吴清江看来,这是博儒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计划。村民致富路上和村委班子一条心,环境整治亦是如此。村民沈卫国家里,本有一块桑树地,每年能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得知村里要建村民公园,他第一个配合把土地“捐”了出来。如今,这块桑树地建起了凉亭、长廊,这个小公园,也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看到环境变好了,村民徐祖庭也捐了5000元钱建设小公园,这是他一个月的退休工资。

“乡村振兴不能仅靠几个村干部,家园是大家的,要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建设家园。”建设秀美家园,吴清江又“别出心裁”搞“众筹”。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地的出地,一起筹集资金、汇聚智慧,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村里新建成的民心学院内装修,大到整体规划,小到一个置物架的安装,吴清江都亲力亲为。村里新建的5层大楼文化礼堂,设有乡村学堂、创客中心、文化礼堂等,将全天候向村民开放。

作者:杨正邦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