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东阳市王至行:从护士到医师 行则将至

东阳市王至行:从护士到医师 行则将至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2021-01-27 12:27

王至行,东阳画水王坎头人,1934年出生。1949年5月至1952年6月,在二野十一军军政大学、卫生部医疗队、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卫校当学员。1952年6月至1963年3月,在海军404医院任护士、护士长。1963年3月至1992年2月,在东阳防疫站任医师、主管医师等。1986年入党,1992年离休。

W020201204579686667334_800.jpg

儿时,王至行家里共8口人,生活较困难。1949年东阳解放时,他在义乌上初中,无法交齐学费,听说金华有所学校免费,便去报考,被解放军军政干部学校录取。回家拿铺盖时,家人不同意,但王至行下决心要改变困苦的现状,偷偷离家,加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1军。
    建医院、教学员的护士长

入伍后,王至行看到了更多穷困潦倒的场景,也经历了更多艰难困苦。部队行军到安徽途中,他腰上、腿上长了10多个疮,咬牙坚持行军。“一开始没教室没课本,我们上午坐在溪滩上听领导讲话,下午讨论。”学习3个月后,其部队开始进军大西南,日夜兼程,抵达长江边。“国民党认为,解放军很可能从北面进入四川,于是重点防守北面。”王至行说,“但我们隐蔽南下,翻越白马山,进入重庆。”

途经的村子几乎没有人迹,老百姓家徒四壁,连路上尸体的衣物都被扒得精光。这些场景,深深地刻在王至行的记忆里。天不亮起床,天黑了休息,喝的是菜汤,山区行军异常艰苦,但王至行和战友们一路走一路唱,士气高昂。

W020201204579701565056_800.jpg

重庆解放后,王至行开始学习医学知识。1950年9月,海军青岛基地正式成立,王至行进入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卫校学护理。护士班60人,其中男生10人,1952年毕业时,王至行成绩列班级第三,被分配至山东威海的海军404医院,首要任务是建医院。那时,王至行仅19岁,每次能背150公斤水泥,干劲十足,因工作积极立三等功。

在海军404医院,王至行曾任护士长,兼任教员,培训新人,教的是生理解剖和护理。学员们都爱听他讲课,理论结合临床案例,重点突出。后来,部队要设一名专职教师,征求学员们的意见,王至行的呼声最高。

除了原先的两门课,王至行还要讲内科、外科,一天上8个小时的课。并且,领导要求他原先的工作职责也不能丢。于是,每天护士交接班前、午饭时、晚饭后,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备课。有段时间,他还被派往工厂等地训练民兵卫生员,白天上班,晚上下厂,来回奔波。

数次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工作再苦再难,王至行都顺利完成,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1963年转业至东阳防疫站后,他依旧乐于做最难的工作,去最偏远的山区。当年,东阳重新恢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消灭钉螺是血防工作的重点,王至行在病情较严重地区发动群众查螺灭螺,自己带头干,新沟填旧沟、土埋加药物。

W020201204579676031324_800.jpg

有一次到南马出差,王至行看到几个“大肚皮”,经诊断为血吸虫病。后经调查,当地有500余名患者,王至行组织20多名医务人员,找了个大会堂收治病人。每治疗一批病人大约需要一个月,王至行总是最早起最晚睡,半夜三更还要“巡床”察看病情。在吴宁、甘溪,他也组织人员分批治疗了上千名患者,每次都不顾白天黑夜,全力救治。

王至行是个工作狂,部门安排他到玉山、安文等偏远地区的卫生院查看工作,他不仅没有二话,还积极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被称为“王医师”。一个下雪天,南马、千祥卫生院报告发现流行性脑膜炎患者,王至行立马从城区赶去,没顾上吃午饭,最终抢救回一人。

王至行.jpg

王至行

下乡时,王至行和衣而睡,为的是第一时间应对紧急情况。在千祥,他曾把两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一次是雷雨天,4个农户坐在门口聊天,突然灯泡炸了,其中一人被电击中倒地,半个身子被击出水泡,所幸被王至行抢救回来。另一次是一名妇女流产出血,家人将其紧急送到千祥卫生院。妇女急需大量输液,卫生院却没有设备。在部队时,王至行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于是他用针筒、皮管等设备,配合双手的动作,共为妇女输液10瓶,总算将其抢救回来。十里八方不少群众说:“千祥卫生院来了个好医师。”

(马旭丽)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