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你的心酸苦楚,映衬出最美面容

——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6个感人瞬间

你的心酸苦楚,映衬出最美面容
——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6个感人瞬间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2020-03-15 23:20

自进驻泰康同济医院以来,武警部队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已经坚守了半个多月。记者在一线跟踪采访,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捕捉到许多催人泪下的瞬间。她们中,有的家人刚过世,有的强忍着把呕吐物咽下去,有的几近晕倒还在咬牙坚持……所有人都把最好的状态、最美的笑容留给了患者。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总有些情感要割舍,总有些人要逆行,她们强忍伤痛、走向战场的故事理应被传递出去,温暖激励更多的人。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任换男——

“长大后,他会感到骄傲的”

image003.jpg

一个忙碌的夜班结束了,任换男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病区里,手指不时揉按太阳穴,那里还在隐隐作痛。

在刚刚过去的4个多小时里,她和队友忙得团团转。尽管连呼吸都有些困难,她们还是有序测体温、血氧、血糖,打水、送饭、分药,配液体、做雾化、搞卫生,还要为26名患者进行静脉采血。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采血本是小菜一碟,可在“红区”里操作真是太难了。满是雾气的护目镜根本看不清前方,全凭着手感去触摸,最终在患者的协助下,她试了两次才采满。快下班时,任换男有点低血糖,身上直冒冷汗,瞬间头晕目眩,好不容易坚持走出缓冲区,又开始不停干呕……

工作中的心酸苦楚,任换男从不对家人说,都是自己硬扛着。每次视频,她都会宽慰家人:“别担心,这边一切都很好,很快就能回去了。” 

最近,7岁的儿子太想妈妈了,天天哭着让她回家。任换男也曾尝试跟儿子解释那么多人支援武汉的原因,可孩子太小了,他很难理解什么是大爱,只是单纯地想让妈妈陪着。

“赵晟淇妈妈”、“淇淇,妈妈爱你”,这次上夜班,任换男把儿子赵晟淇的名字写在了防护服上,还专门拍了照片,她觉得非常有仪式感。她说:“我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他一直在跟妈妈并肩战斗。等他长大懂事后,他一定会为自己、为妈妈感到骄傲!”

晚上9点半,任换男给记者发来微信,小晟淇看到照片后非常开心,一个劲地谢妈妈。他还特别懂事地去安慰姥姥:“你想你闺女不?你闺女一定会平安回来的!”就是任换男的新发型,儿子不太满意,他还是更喜欢长发飘逸的妈妈。

一聊起孩子的话题,任换男就有些难受。每天坐上回休息点的公交车,她就在想,这要是回家的方向多好啊,哪怕累点儿远点儿……记者感同身受,我们许下共同的愿望:疫情结束,早日回家!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宫平——

抚平伤痛,走上战场

image007.jpg

当得知宫平的父亲春节前刚刚过世时,记者有些不敢相信。就在前一天,她还有说有笑地跟记者谈工作中的感受、聊队友的不易,没想到,她只是把伤痛埋在了心底,把最好的状态留给了患者。

尽管很想把宫平的感人事迹传递出去,但又害怕勾起她痛苦的回忆,犹豫再三,记者还是拨通了她的电话。“为人子女该尽的孝我尽了,老爷子走得也没什么遗憾。”宫平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记者的顾虑。

宫平的父亲患有多种慢性病,后来逐步变成肾病综合征,先是做透析,后来长期住在重症监护室,只能靠做血滤来维持。腊月二十五那天,宫平前前后后陪护了一个多月,父亲还是走了。没几天,刚把老人家的后事料理好,她又接到了抽组支援武汉的通知。

严峻的疫情面前,宫平选择了擦干眼泪,走上战场。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体弱多病的母亲。得知她的决定,两个姐姐很支持:“咱爸的事都料理好了,你就安心去吧,家里有我们呢!”

到武汉的消息,宫平一直瞒着母亲。老太太离不开小女儿,每天见到面才安心。每次视频,看到宫平大晚上还穿着军装,母亲就很着急。她总是说:“妈,我在天津支援呢,单位怕感染,不让回家。”

其实,宫平不仅想家,更想孩子。她和爱人双方父母身体都不太好,一直都是夫妻俩自己带孩子,又因为两人工作太忙,对孩子亏欠很多。宫平走后,爱人有时值夜班,孩子只能一个人守在家里。

医者大爱。回想起初次见到宫平,是在医院感染十三科的走廊上,当时她正在监督同组队友穿戴防护装备。宫平脸上的两道医用胶布,一下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询问得知,那是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压破了皮肤。

看着宫平忙碌的身影,记者感慨万分:任由伤痕累累,也要守护患者健康,这份医护人员的担当,值得敬佩!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吴丹——

眼含热泪,面露微笑

WX20200315-231332@2x.png

快步走出缓冲区,吴丹再也控制不住翻腾的胃。一阵呕吐后,她才觉得像是又活了过来。和不少队友一样,吴丹对闷热的防护服、坚硬的护目镜还不太适应,每次上班都是强忍着多坚持一会儿。

吴丹胃一直就不太好,加之工作强度大,饮食也不太规律。当天她上的是5时到9时的班,也是全天最忙碌的一个时段,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凌晨3点,整个武汉还笼罩在夜色中,吴丹和队友们就从休息点出发了,到医院后来不及调整就赶紧穿戴防护装备。大家都抱着共同的想法:能快一秒就快一秒,别耽误接班时间。

进入“红区”后,正赶上当天要为26个患者进行静脉抽血。护目镜没多久就蒙上一层雾,患者的血管看不太清,带着三层手套触摸皮肤也很难找到手感。吴丹扎针时需要不停地低头抬头,就在取好一位患者的血样后,她突然感觉胃一个劲儿地绞,可能是因为前一晚没怎么吃东西,一股酸水不停往上涌,她只能拼命咽口水,把呕吐感强压下去。她心里很清楚,一旦吐在里面,呕吐物容易堵塞呼吸,而且口罩要是侧漏的话,还面临着感染的风险。

直到下班后完成所有洗消步骤,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记者采访过的一位女护士说,脱下防护服的那一瞬间,她感觉到了重生。缓冲区洗消是最煎熬的时刻,明明已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呼吸,还要严格按照20多道步骤逐个完成。

一线救治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吴丹很感谢家人对她的理解和支持。过年期间,得知疫情迅速蔓延,吴丹的父母还主动鼓励她:“你是军人又是医护工作者,这种时候咱不能退缩,一定得积极请战。”之前还担心父母会阻拦,听了他们的话,吴丹特别高兴。

来到武汉后,吴丹唯独放心不下的,还是9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大女儿很懂事,每次视频的时候,她总会说:“别担心,妈妈,我们在家等你回来。”一想起两个孩子,吴丹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

吴丹和几个同组队友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为“早日回家组”,大家都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吴丹常跟爱人说:“等我回去,咱们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记者特别理解她的心情,愿生活美好如初,这是所有一线医护人员的期盼。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解晓威——

“我还行,让我再进去一次”

1584285948929073.png

大个子解晓威,是武警部队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唯一的男护士。这个特殊的身份,让他更多了一分担当。

2月22日上午,解晓威像往常一样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红区”。正当他按照工作流程准备给第一个病人输液时,突然感觉喘气有些困难,说话都费劲。可能是防护服勒得太紧,他戴的N95口罩被呼出的热气打湿,粘在嘴上影响了正常呼吸,随时有窒息危险。当班组长发现后,赶紧把他带到缓冲区紧急处理。

记者看到解晓威时,他正靠在墙上大口喝着水,整个人像被水泡过一样。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我的救命恩人,我以为我要死了。”

虽然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但不到半个小时就出了“红区”,解晓威还是觉得过意不去。他的中途离开,既增大了队友的工作量,又浪费了身上那套防护服。短暂休息后,解晓威重新换上医用洗手衣,找到护士长郭玉棉:“我感觉还行,让我再进去一次吧。”考虑到他的安全,郭玉棉婉拒了他的请求。

解晓威说,他没想到会出现这次突发情况。本来参加抽组任务,他还是自信满满的。2015年,作为神经重症监护科护士,解晓威代表原单位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大赛,一举斩获个人第五名、团体第二名。载誉归来后,他又接连参加了两次救灾救护联合演练,再加上曾在手术室工作过,无菌技术很过硬,他特别渴望能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能力。

到达武汉后,解晓威的拼劲让郭玉棉非常感动。一次,凌晨5点到9点的班临时缺人,郭玉棉本想让当班人员坚持一下,安排接替人员早点过去。解晓威得知情况后,主动要求顶上去。要知道,他刚刚在前一天上了10多个小时的后勤班,回到休息点睡了不到5小时。

既然到了一线,能多干就多干点儿,性格腼腆内向的解晓威不善言辞,他在用实际行动鼓舞着身边的战友。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韩悦—— 

你满是压痕的脸,真美

image017.jpg

从抵达武汉的那天起,韩悦和队友们就一直是连轴转、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连夜清理病区、检测医疗设备、感染防护培训,接收一批又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入院。

由于长时间佩戴护目镜,一向爱美的韩悦脸颊满是压痕,有些部位开始过敏红肿;为了节约珍贵的防护物资,每天上班前不敢喝水,20多岁的她穿上了成人纸尿裤;为避免交叉感染,她把刚稍微留长一点的秀发又狠心剪短了;工作以来从没上过夜班的她,已经渐渐喜欢上了武汉的夜色。

韩悦说,一线的医护人员们真的很不容易。第一次进“红区”的经历,她至今记忆犹新。由于穿着多层防护装备,韩悦感觉有些不适应,好几次都眩晕的想吐。快下班的时候,她终于还是坚持不住吐了出来。一想到自己早出缓冲区会给队友增加负担,韩悦强忍着又咽了回去。看着大家心疼的眼神,韩悦说不出话,只能向他们坚定地点了点头。

病区里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韩悦特别喜欢一位老奶奶,每次去给她做护理,老奶奶都会用一嘴蹩脚的普通话跟她聊家常。一天,老奶奶特别认真地说:“姑娘,你能不能用纸把你的名字写给我,我年纪大了,怕出院以后忘了你……”那一刻,韩悦感觉鼻子一酸,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她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害怕泪水会污染护目镜和口罩。老奶奶的话让韩悦更加坚信,没有战胜不了的病魔,也没有跨不过去的沟坎,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一生平安。

奋战在抗疫一线,韩悦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其中也包括第一次面对死亡。那是病区里的一位老大爷,头一天他还好好的,还能拿开无创呼吸机面罩喝水,还在韩悦给他测血压时孩子气地说“我不想测”,没想到病情恶化这么快,在一个凌晨撒手离去。那天韩悦真的很难过,但她很快就擦干眼泪,因为还有更多的患者需要她的帮助。

人的成长,有时就在一瞬间。到武汉后,韩悦再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党组织在实践中检验她的信念。韩悦说,她将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患者早日康复!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菁——

光荣的伤疤

image019.png

第一次进“红区”上夜班,李菁的额头正中间就肿起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包。记者采访时,疤痕清晰可见,她笑着说:“这是光荣的伤疤!”

那天,由于护目镜戴得比较紧,李菁一开始进去时就感觉有点疼,但在“红区”里面又不敢乱动,只能一直咬牙忍着,出来后才发现已经肿成了大包。队友赶紧拿酒精棉片帮她消毒,这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姑娘还开起玩笑:“看我像不像二郎神!”

记者与李菁交谈,发现她特别活泼开朗,模仿病人说当地方言惟妙惟肖。一天晚上,10床的患者说不舒服,把李菁叫到身边。老太太操着一口浓重的武汉话,李菁听得是一头雾水。后来连比划带猜,李菁才搞明白对方脖子疼,想要一下正骨水缓解疼痛。

李菁说,临床护理工作简单琐碎,虽然与患者沟通有些困难,但大家总是尽心尽力提供周到服务。医护人员平时上班全身上下只露着一双眼睛,有时连队友相互之间都认不出来,患者们通过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记住了每个人,这让她非常感动。

李菁到武汉支援,全家人都很支持。她的父亲是退役军人,母亲是退休护理人员,爱人是现役军人,得知她要参加抽组任务,家人鼓励她:“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你放心去吧,有困难我们自己克服。”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李菁的母亲去年10月份查出了乳腺癌,刚做完手术没多久,现在还在化疗期间。由于两位老人定期要去医院,8岁的女儿只能先送到爷爷奶奶家。全家5口人,分住4个地方,那天好不容易凑齐视频通话,她母亲眼泪唰唰地往下掉。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李菁不能陪在母亲身边,心里非常愧疚。家人知道她工作辛苦,总是报喜不报忧,有什么困难都瞒着她。

每天下班回到休息点,李菁都要和女儿视频。孩子很贴心很懂事,有时还告诉她:“妈妈,你在那边要好好工作,多照看几个病人,这样领导就会夸你啦!”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李菁说,疫情结束后,她会尽可能弥补家人,多孝顺父母,多陪陪孩子……

(王 文 卢 瑞 李 乐)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