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踏访华池南梁 一次吹糠见米的双拥寻根

踏访华池南梁 一次吹糠见米的双拥寻根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2021-09-18 15:25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基层干部说:“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把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办好,大力传承南梁精神,使其发扬光大。”

南梁精神的核心内涵

面向群众、忠诚为民的奋斗精神,是南梁精神的第一个要点。当年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干部认真考虑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的困难。毛泽东主席曾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为谢子长的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是南梁精神的第二个要点。刘志丹闹革命以后,家中房屋被烧,财产被抢,祖坟被挖,敌人还杀害了他的二妹夫和一个兄弟。谢子长一家先后有17个人参加革命,有九人为革命英勇献身。习仲勋被肃反关押期间,有人暗示可以帮他逃跑,他只说了四个字:为党尽忠。

立党为公、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是南梁精神第三个要点。1935年中共中央发动肃反运动,要挖出那些隐藏在队伍里的国民党特务,刘志丹也被逮捕入獄。后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来到这儿以后听说了,马上派出工作组去解救才把刘志丹放出来。这个时候一些受迫害的同志感觉非常委屈,他们找刘志丹发泄不满,刘志丹劝他们要相信中央和毛主席会分清是非,会作出正确结论。

求实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南梁精神的第四个要点。许多地方对地主很残酷,把全部财产没收了。而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却对地主保留了他们生活需要的土地和粮食。

我们在南梁看到了什么

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是双拥工作的发源地之一,随便走进一个村庄,都能听到80多年前的双拥故事。随便走到一座烈士墓,都能听到军民英勇牺牲的动人壮歌!

沿着陇东子午岭,联合调研组走进南梁纪念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42烈士殉难地,面对面采访红军的后代、烈士的后人、退役的老兵、党史和纪念馆研究人员,寻找双拥的根脉。

我们看到①

红军落脚点、抗日战争出发点成为密切新时期军政军民关系的着力点

1934年9月20日,中央红军走出草地后,来到甘南重镇哈达铺,毛泽东急切的想找到红军的落脚点。他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和陕甘红军宣传材资料中发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华池县。10月16日,陕甘支队兵分两路,经环县进入华池县。深受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领导的陕甘红军和游击队的影响,华池群众想方设法帮助红军,小孩子拿着红缨枪放哨,妇女们烧火做饭,青壮年帮助红军买粮买羊。当时在西北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以华池县南梁镇为轴心,这里不仅成为红军的落脚点,也成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走进新时代,华池县不忘老传统,双拥工作变成了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使命担当,一种文化自觉。华池县委、县政府珍视战争年代“双拥一等模范县”的荣誉,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和县直机关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创建范围,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战争年代华池县有《双拥公约》,新时代华池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双拥模范县的实施意见》《华池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关于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等多个红头文件,完善了《华池县双拥工作暂行规定》《华池县党委议军制度》《华池县双拥工作考评办法》等6项制度法规。

我们看到②

革命根据地成为坚守爱国拥军信念的主阵地

离南梁纪念馆不远的一座山岗上,落叶松含悲肃立,映山红迎风抖动。在42烈士殉难地,碑文上写着:1934年5月,国民党匪军窜至南梁阎洼子村搜查,为保护红军留下的军用物资,乡亲们一起斥责敌人,并赤手空拳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将42名红军游击队员、苏维埃政府干部和革命群众杀害。南梁纪念馆老馆长刘玉郝向我们介绍,为了保护红军的枪支弹药,敌人先后将6人用铡刀、砍刀处死。群众都知道武器藏在什么地方,可面对死亡没有一个吭声,这种爱国拥军的豪气惊天地、泣鬼神。

拥军的信念至死不渝,据《华池县志》记载,战争年代南梁乡的7个村,90余户人家冒着危险救护伤员1000多人,全县掩护红军、解放军1万余人,仅过境部队给群众留下的饭条,全国解放后用了三年时间才登记完毕。

传承爱国拥军传统,华池县围绕“四个突出”,探索“四个结合”。突出红色革命阵地建设。以南梁苏维埃政府为依托,改扩建了南梁革命纪念馆,维修了烈士陵园和阎洼子42烈士墓地,规划完成了南梁军人公墓。在南梁纪念馆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达267万人次,举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286场;突出培育双拥文化建设。以红色南梁为名片,通过宣传《兵役法》、《国防法》、《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形成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良好风尚;突出双拥宣传带建设。利用多媒体开办红色革命文化学习讲座,几十年坚持“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突出先进模范军人典型宣传。一批批双拥模范受到宣传表彰 。华池具还在中小学建立了拥军优属服务班、国防兴趣班和双拥文艺宣传队,把双拥基因植入青少年心中。

我们看到③

“只见公仆不见官”坐标系成为双拥工作者的参照系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南梁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时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秘书长蔡子伟回忆说:“几乎每逢集市,习仲勋和我们几个都要出去转一转,听取老百姓各种意见反映。每次群众总是把我们围拢起来,问这问那,亲热极了。”

“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坐标系成为新时期华池双拥工作者的参照系。全县开展“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服务项目,大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尊重军人的浓厚氛围。他们走乡村、踏沟壑、进窑洞,走访各类优抚对象889户,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困难及需求,将了解掌握的问题统一梳理、建立台账、逐号办理,并解答解决各类问题500多条。

我们看到④

“用军保民,用民养军”的方略成为新时代军民同心合力富国强军的战略

一场大雨使华池县许多乡村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不远处的窑洞就是我们要采访的退役军人王玉坤。省、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见我们执意要去,便让驾驶技术好的华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徐晓成试着冲过去。这是一个4代军人之家,王玉坤的爷爷王发贤1934年参军,在红军到达陕北吴起县时,他为红军筹集粮草45万担,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那么多部队为何有保障?国民党报纸的记者找到了其中奥妙:“用军保民,用民养军”。《中国共产党华池县历史》一书这样记载:鉴于当时陇东分区还处于游击战争环境,所借的军粮全部分散保存在群众中间。尽管华池县的群众还在忍饥挨饿,但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保管军粮的艰巨任务。

走进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华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彩荣边解说边唱《军民大生产》。在这里,我们被军民团结的力量所震撼,仅385旅770团就开荒3.4万亩,产粮数万担,昔日荒凉的大凤川变成了米粮川,形成了陇东的南泥湾。

“劳动合作组织”是华池县最早的双拥品牌。1943年毛泽东在接见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以《组织起来》为题,肯定了这一做法。

今天,华池县的双拥品牌层出不穷,每年军民组织的“双十工程”既能惠民生,又能为强军添砝码。34个双拥成员组织单位一起用力,“三驾马车”在拥军的道路上奔跑,百行千店万人加入社会化拥军方队,一批批双拥模范领跑新时代,他们和当年陕甘宁边区的爱国拥军模范一样,在党的双拥史册上熠熠生辉。

我们看到⑤

“硕果仅存”成为双拥领域中硕果累累的历史遗存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习仲勋将其概括为“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

“硕果仅存”靠的是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靠的是不断巩固的军政军民团结。弹指间,87年过去了,然而,华池老区不老,南梁精神永续一一守住双拥根脉,高擎双拥火炬,牢记双拥使命,担起双拥责任,固化双拥制度,建立双拥机制,创建双拥品牌,培塑双拥队伍,发挥双拥优势,调研组所到之处,双拥工作硕果累累: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画像链接成双拥红色宣传带。

成立了华池县退役军人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优抚补助自然增长机制。

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将退役军人创业再就业工程工作纳入全县“创业带动就业”总体规划。

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投资为驻军新建了营房、训练场和食堂,配齐了办公、生活、指挥、信息化等专用设施。

构建退役军人服务系统,全县136个服务中心(站)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

全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硕果累累,南梁女子民兵连成为“南梁精神”的传播者,201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和“全国五一巾帼奖”荣誉称号。


撰稿: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华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国双拥》杂志社联合调研组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