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提升军休服务水平

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提升军休服务水平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  作者:曹静

2021-07-03 21:30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我国军休服务工作已历经30多年发展历程。期间,随着政策及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军休服务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这种情况在较早成立的军休所中表现更为突出。而社会工作作为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社会科学体系,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从个人、相类似的群体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层面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军休服务工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军休服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军休安置经历分散安置、批次移交、年度移交三个阶段。随着军休服务事业的发展,服务对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安置政策、军休干部身心状况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居住日益分散,服务难度加大。军休所成立之初,按照集中安置的政策,军休干部与军休服务人员均居住于所内,军休所在服务保障、活动安排、组织生活各方面都较为便利。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军休干部集中居住的方式彻底改变,安置去向实现多元化。尤其是南京作为统建房试点城市后,符合条件的异地安置的军休干部人数增多。

原先集中居住的军休干部由于住房老旧、年龄日益增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等多种原因,陆续搬离军休所。成立时间越早的军休所,集中居住在所内的军休干部越来越少,军休所院落中居住人员由最初的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逐渐发展为家属、业主、租户为主的复杂群体;年度移交的军休干部或相对集中居住于某一区域,或完全分散于全市各处;随着安置政策特别是住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今后军休干部居住将更加分散,为军休所服务保障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以往集中安置,军休服务人员和军休干部共同居住,集体服务为主导,而随着集中居住模式的改变,统一行动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需要。同时,由于居住人员复杂,给院落管理也带来难度。

年龄跨度增加,服务需求多样。军休服务机构接收军休干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然会客观存在军休干部年龄差距日益增大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成立较早的军休所中尤为明显。最初成立军休服务机构时,移交地方的军休干部目前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其中离休干部年龄均在90岁左右。而新移交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5-65岁之间。一些军休所年纪最大的超过百岁,最小的不足40岁,年龄的差距,造成在服务需求上的差异。高龄军休干部的需求侧重于养老、医疗等方面,而年轻军休干部则注重文体娱乐、兴趣爱好等方面。

人员设备落后,服务能力不足。在具体军休服务工作中,传统保障模式是由军休所负责政治、生活、医疗、车辆、院落管理等全面服务。早期移交的军休干部经历计划经济时代,其中离休干部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部分军休干部更为适应传统军休服务模式,而新近移交的军休干部级别高,政治素养、文化水平、生活品质也比较高,他们相对年轻、爱好广泛,对军休服务的要求则趋向于高质量和多样性,而军休所现有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一般不超过10人,无力应对军休服务现实的变化。

运用社会工作理念的具体实践

以个案工作方法关顾重点对象。个案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方法,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摆脱困境。通过全面细致的掌握军休干部情况,动态管理服务对象信息,及时发现军休干部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危机介入模式,快速有效地满足军休干部的需求。比如针对高龄、重病、空巢等重点服务对象,军休所制定专门的服务方案,由所领导亲自带队,工作人员分工包干,通过送学送医上门、定期电话走访、重要节日登门慰问等方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应当辅以社会系统理论、认知理论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以塑造良好的军休环境为前提,关注军休干部心理因素,做到生活上关心,情感上支持。对于特别复杂的服务需求,军休所启用个案管理模式,牵头调动军休干部家庭、周边社会资源、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以小组工作方法凝聚相同群体。小组工作是以相同或相近需求的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军休所具有政治上的先天优势,依靠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军休所党总支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发挥军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凝聚军休干部。以相同的兴趣爱好组织和吸引军休干部,成立钓鱼、书画、摄影、诗词、歌舞等多种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军休干部晚年生活。远亲近邻的帮扶模式,在一定的居住地范围内,组织年轻军休干部帮扶年长军休干部,在慰问品领取、日常信息传达等方面相互协助。

以社区工作方法打造军休家园。社会工作中社区的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军休所的院落管理可以借鉴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创造性地做好军休服务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和军休服务齐头并进。

(1)社会策划模式做好院落管理。社会策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由军休所主导,在疫情初期,军休所院落就实行封闭化管理,定期对院落消杀,出入人员登记,各项娱乐设施关闭,确保环境的安全。充分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发挥党总支、管委会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好做通军休干部工作,使军休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严格管控的必要性,认同并配合军休所的管理。调动军休干部、家属、院内其他住户的力量,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在以军休所工作人员为主力的防控力量中,院内志愿者队伍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使得军休所平稳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升级门禁系统,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出入登记的有益补充,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及时掌握院内住户的流动变化情况,提升院落防控的有效性、安全性。调动周边社区的优势资源,做好疫情联防联控,抗疫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街道、社区推进军休所垃圾分类、院落环境整治、充电桩安装、安全隐患排查、小区治安联防等。

(2)社会照顾模式落实服务保障。社区照顾可以总结为三点,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对社区照顾。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需要长期用药的军休干部,军休所积极协调卫生部门及各级医院,由军休所统一取药,再逐户送药上门,使军休干部足不出户也能保障用药。疫情相对平稳后,军休所协调社会机构,定期上门为所内高龄军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军休干部健康状况。引导院内住户自发成立志愿队伍,为军休干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协助军休所做好院落管理工作。

对未来军休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军休服务工作,对军休服务能力的提升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讲,虽然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但整体来说军休社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行之有效地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来提升军休服务质量,让广大军休干部更加享受到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必须认识到军休所仍然是军休社会服务的主力。军休工作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因此在工作理论、工作方法上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军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军休服务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服务对象单一。军休服务的对象为移交地方安置的军休干部及少量的军休干部遗属,对象单一,年龄层次集中,数量总体较小;二是工休联系紧密。军休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服务对象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工作人员几乎了解所有军休干部的个人,家庭,健康,爱好等多方面情况,这在其他社会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三是服务便于持续。与其他社会工作的实效性不同,军休服务贯穿军休干部后半生,不仅有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同时还涵盖老龄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等其他领域。四是封闭性能较高。军休干部从工作到退休都始终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军休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倾向于依靠组织,与军休所联系紧密,信任度高。而军休所作为军休服务的专门机构,独立承担全部军休服务任务,其他社会力量如院校、社会组织对于军休社会工作了解极少,没有形成符合军休社会工作特点的理论体系。因此,军休社会工作的发展应该是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改进现有军休服务,是以军休所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人员整体理论素质提升为主要方式。需要处理好军休所工作内容的延续与转变,军休所仍然是也必须是军休社会工作最主要、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承担大部分的军休服务工作,而不是将服务工作转交给相关社会组织,整合、协调多方力量只能作为提升军休服务质量的有益补充,而不应成为军休所工作的重点。

必须多方引导军休干部逐渐适应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以往的军休服务工作中,军休所在确保政治、生活“两项待遇”之外,还涵盖了医疗、文体等多方面服务内容,甚至包括房屋维修、更换门锁、疏通下水道等免费生活服务,军休干部早已适应了军休所这种大包大揽、随叫随到的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后,部分专业性的服务内容如医疗、法律、维修等将由军休所转向社会化服务机构,存在服务针对性、及时性等方面问题,以及服务质量如何保证和评价,需要一个长期的宣传引导过程。由于军休干部与军队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军休服务工作可以从依托军地共建入手,在文体活动、政治学习等方面,借助军队的资源;逐步发展到协同民政系统老龄、救助条口等政府机构;最后扩大到发挥专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如购买专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定期健康咨询、生活护理等保健服务;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提供居家养老、家庭病床等老龄服务模式;调动其他专业机构的资源,提供法律咨询、临终关怀等有偿服务信息,使军休干部慢慢适应干休所之外的其他单位和机构提供服务,满足各层次军休干部的需求。 同时注重双向互动,在依托各方力量做好军休服务的同时,发挥军休干部优势,引导和鼓励有专业技能或特长的军休干部提供医疗咨询、开展政治宣讲、讲述革命往事等,积极融入社区,实现退休后的再社会化。

必须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社会工作真正得到广泛关注的时间并不长,社工人才本来就相对匮乏,现有的军休工作人员中,缺少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在服务实践中,虽然有一些符合社会工作理论的实际做法,但缺少提炼总结,仍处在自发的状态,难以形成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军休服务工作的提升效果不明显。而军休服务工作贯穿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既有相对固化的服务模式,又有种类繁多、相互联系的政策要求,专业社工队伍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军休干部群体的特征,使得众多军休社会工作的创新尝试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反映军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如何快速有效的培养出既能熟练掌握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又真正了解军休干部服务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军休服务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军休所作为服务军休干部的专门机构,工作人员相对稳定,可以鼓励和引导现有工作人员通过职称考试、在职教育等方式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理论解决服务对象的困境。同时引入高校专业资源,为军休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使军休服务更具专业性。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