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母亲派出所” 里爱民故事多

“母亲派出所” 里爱民故事多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2019-11-12 15:21

3在辖区党员中心户,算井子边境派出所党员民警组为辖区党员群众上党课_副本.png

算井子边境派出所为辖区党员上党课

入夜,天上繁星点点。明天就要离开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的副所长张建国,在这最后一个晚上,丝毫没有睡意。他心里清楚,自己舍不得同甘共苦的“兄弟”,更放不下辖区内9400平方公里内的近80名常住牧民。来派出所三年,他虽然没有全部走遍所有牧民家,可老一辈“牧马人”与新一代移民警察共同在边境地区打造的警民鱼水情,却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间。被牧民誉为“母亲派出所”,足以说明派出所的口碑。他曾经查过,在全国边境派出所中,被称赞为“母亲派出所”的不多,算井子这“荣誉”,分量不轻,由此也铸就了“最远最苦最忠诚,爱党爱边爱牧民”的算井子精神。  

说起警民鱼水情,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的民警都能说出点事。因为荣誉屋里,民警们自己拍的照片就是记载。张建国带记者参观时指着贴在墙上的照片说,这一张,说的是年轻卫生员曾为难产的牧民接生;这一张,拍的是风雪中,民警走包串户为群众送去所需的柴米油盐;这几张,则反映是民警在骄阳下为牧民剪羊毛、剪驼毛……张建国如数家珍。而在这工作了9年的民警乌其尔交谈中也自豪地说,在算井子,只要是牧民群众需要,不管是夫妻不和、邻里闹矛盾,还是解救迷失在戈壁荒漠的旅客、我们都会当成自己的事去做,并保证群众高兴来,满意归。当地牧民夸:“民警们的爱民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额济纳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白永泉说:“算井子的警民关系好到啥程度,我说一个情节就知道了,牧民到派出所吃饭,就像到自己家一样。而民警办事经过毡房,不喝碗奶茶,吃几块羊肉,你是走不出去的。”

常年与大漠为伍、与戈壁为伴,不见绿色、不见人迹、不见四季变迁的“生命禁区”,民警们如何将真情洒遍9400平方公里的辖区,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爱民丰碑?

算井子边境派出所辖区内大部分属“无人区”,素有“五十公里做邻居,一百公里去串门”的说法。提到这里,不知道的人会摇头,知道的人也会摇头,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从北京到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看望民警王利民的妻子李金艳说:“这里的荒凉、寂寞程度让我不敢想象。20多个小时的颠簸,似乎有种到了世界尽头的感觉。”

尤其是由于辖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物质、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派出所便成了方圆几百公里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派出所就是牧民群众的主心骨、当家人、守护神。记者从与民警的交谈中,听到了这样几个故事,感到算井子边境派出所被称为“母亲派出所”,真是受之无愧。

QQ图片20191112143609_副本.png

算井子边境派出所民警打开“学习强国”手机APP软件,与牧民共同观看相关学习视频

故事一:敢把10万元积蓄交民警保管 

“您老将十多万元钱交给民警保管?”

“是。”

“您放心?”

“他们就像我的亲儿子,放心。”这是记者与苏依勒图雅老人的几句问话。

据张建国介绍,67岁的孤寡老人苏依勒图雅,一直生活在距离派出所20公里外的戈壁深处,被算井子民警亲切地称为“额吉”。老额吉也将民警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生积蓄的十多万元钱都交给民警保管。老人回忆,2015年6月,算井子地区突降一场罕见的暴雨,雨水冲垮了羊圈。为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赶赴老人家中,帮助补修羊圈,打地基、提水、和泥、搬石块……炙热的炎夏映衬着民警火热的爱民情怀。

进入春季以来,算井子地区牧民陆续开始了倒场移牧工作。派出所接到牧民敖其勒反映:“苏依勒图雅老人因年事已高,且子女不在身边,在倒场移牧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派出所立即组织10名民警,前往20公里外的苏依勒图雅老人家。到达后,民警们兵分两路,一路负责将老人家中的400余只羊羔由冬季牧场赶往夏季牧场,另一路民警则帮助老人将生活物资运送至夏季牧场并进行整理,还重新围建了羊圈,安装了电视机、卫星电话和风力发电设施,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老人日常生活所需。经过民警们的不懈努力,原本需要4至5天的倒场移牧工作,在一天之内便圆满完成。

故事二:冒严寒救援专家教授   

近年来,随着算井子边境派出所辖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兴起,来这里探矿、务工、旅游的人员不断增加。然而,茫茫戈壁一望无际,有时浩渺壮美,有时却变幻无常。特别是戈壁滩上没有可供辨别方向的标识和建筑物,车辆抛锚、人员走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民警们无形中又增加了一项额外工作。

2016年12月,一支国家地质勘探队因燃油不足,在算井子地区乌珠尔山被困。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两辆车共6人被困近7个小时。当时天色已黑,气温骤降至零下15℃,车上的水和食物全部耗尽,情况十分危急。无奈之下他们爬上附近的山头借助微弱的手机信号,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警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派出所民警迅速赶赴失踪地点进行搜救。干警们顶着寒风,仅用1小时就找到了车辆被困地点。送上食物,脱下棉大衣,专家和技术人员暖和了身子,吃饱了食物,又准备出发。当吉普车重新发动时,被困人员激动地说:“要是没有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今天可就冻死在戈壁滩了!”

一年冬季,某矿业公司地勘专家黄贵生,携指南针、卫星定位仪器在野外作业时走失。算井子边境防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后,民警们立即开展搜救。40多个小时过去了,72小时最佳搜救时间也过去了,人依然杳无音信。此时一股强冷空气正在外蒙古高原上空生成,即将入境。民警们开始与时间赛跑。两路人马实行地毯式搜索,终于在戈壁滩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黄贵生,此时时间已过去了99个小时……

故事三:帮离散60年的姐弟团圆  

2016年7月7日,在派出所人员陪同下,63岁的陶斯娜老人与61岁的弟弟马兴汉,在分别60年后又重逢了。老人泣不成声地说:“想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今天终于与家人团聚了,我死也瞑目了。”弟弟马兴汉则一个劲地感谢民警多年来对姐姐的照顾。

原来,陶斯娜年幼时由于家境穷困,父亲把她从甘肃省金塔县带到算井子,送给了当地一户牧民,从此和亲人失去联系。1998年陶斯娜的丈夫去世后,两个女儿也相继嫁到外地,她生活全靠算井子派出所民警照顾。2010年的一天,老人突然变得心事重重,拿着一张家庭合影,一脸愁云地望着远方。看着这张全家福,时任教导员王长青猜出了老人心思。凭着这张老照片,民警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他们通过网络、打电话、托熟人,经历几年周折终于打听到了陶斯娜的弟弟下落,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事。

故事四: 小军医治好疑难症

蒙古族小伙阿古达木是算井子边境派出所唯一的医生。除了为官兵看病外,他还无偿为牧民看病。记者看到,不大的医疗室内除了健胃消食片等几种常用药外,还有针灸、火罐等医疗器械。

阿古达木告诉记者,他原本学的是西医。来到派出所后,面对缺医少药的现实,决定研习针灸技术。他买来医学书籍和人体穴位图,在自己身上练习,浑身被扎得青紫。他还去大医院学习进修。一番钻研后,他的医术进步飞快,治愈了牧民很多疑难杂症。

甘肃省肃北县牧民伊登木曹的妻子因脑溢血导致偏瘫。听说算井子有位“神医”后,他带着妻子从100多公里外赶来。两人万万没想到,民警不但免费治病,还管吃管住。两人一住就是一个多月,阿古达木每天给病人扎针、按摩。一个月后,伊登木曹的妻子不仅站了起来,还能下地走路了。伊登木曹高兴地跳起安代舞,激动地说:“要不是阿医生,我们只能祈求长生天 (蒙古族信仰的主神)的保佑了。”几个月后,阿古达木登门给伊登木曹的妻子复诊。伊登木曹把他领到自家的羊群前,献上最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到的礼遇——“手指羊”,即让客人在羊圈中选羊,被指中的羊无论肥瘦,主人都会毫不犹豫杀掉,让客人享用。

故事五:汉族民警学蒙语 

算井子边境派出所成立于1971年,是内蒙古最西部的一个派出所,肩负着102.79公里边境线和2.1万平方公里辖区的治安管理任务。辖区的常住户绝大多数是蒙古族群众,汉族民警一下辖区,牧民发现听不懂蒙语,就不爱搭理。为了与牧民群众说得上话,交得上心,民警把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一项硬任务,通过蒙汉民警结对子、收听蒙语广播等方法,让汉族民警学会了蒙语,熟悉了蒙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在常年的走包串户中,有的民警还学会了接羔子、剪驼毛等牧区活计。这些本事看似技术含量不高,却在那里派上了“大用场”,不仅打开了牧民的“话匣子”,而且真正让民警们走进了群众的“心窝子”。

故事六:贴心服务外来工

受益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边境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算井子辖区各类治安隐患日趋显现。为延伸管理服务触角,派出所坚持“矿工走到哪里、办证台设在哪里、工棚搭在哪里、维权岗设在哪里,矿山开在哪里、民警跟到哪里”的服务理念,探索出了“见到、听到、手到、心到”的“四到”矿区群众工作法,并建立了外来人口服务中心,推出了温馨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最大限度地满足矿区群众需求。

从甘肃来黑鹰山打工的王洪年忘不了,自己工伤找到派出所后的事情。2011年年底,受伤后的王洪年接到老板给的4000元补贴后,就再也要不到一分钱了。接到求助,民警们跑到劳动局咨询,三次上门找王洪年的老板协商,终于帮他讨回应有的赔偿;之后,还把他介绍到矿上的一家企业去工作。“拿到钱的时候,找到新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派出所的同志就是我的亲人。”

2011年7月的一个凌晨,黑鹰山矿区突降暴雨,引发洪水,多家企业受灾,情况非常危急。派出所第一时间成立“救援突击队”,紧急开展救援,连续奋战72个小时。民警们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困了就坐在沙袋上打个盹。就是凭着这股狠劲、韧劲,成功转移炸药38吨、雷管9万余枚,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1260余名。今年年初,他们进一步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依托“警营网吧”,为务工人员传送信息50余次、订购往返火车票70余张,还利用QQ群、警务微博、微信等通信手段,连续8年来,人口走访率、警民双向熟悉率、群众见警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故事七:大红山寻羊

2018年9月20日凌晨3点,家住乌兰乌拉嘎查的牧民党德尔听到外面有狗叫声,急忙爬起来出去查看,发现羊群不见了。于是,他赶紧拿着手电筒在附近搜寻,由于当时刮着大风,沙尘遮眼,连路也看不见,更不用说羊群了。

党德尔有多年的放牧经验,他知道这十有八九是遇到狼了。情急之下,不顾天黑风大,骑着摩托车在家周围寻找,一直在山里转到早上6点多,但一只羊也没有找到。无奈之下,他便骑上摩托车赶往算井子边境派出所报警。警长乌其尔将这一情况向所领导汇报后,决定带着苏日嘎拉图、阿拉塔纳两名有放羊经历的民警紧急出动。

“你看,这有蹄印,羊是往这个方向跑的!”民警们锁定了羊群走散的大致方向,兵分三路,在15公里以内的草场仔细搜寻,一直到下午2点多钟,终于在山坳里发现6只被咬死的羊,而其余的100多只羊仍不见踪影。

“这里没有,就只能到草场北面的大红山里找了。”上山、下山,再上、再下……太阳也慢慢沉下山,今天要是找不见,这100多只羊就真的全完了。可此刻,他们的体力消耗了许多,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一些。就在大家疲惫不堪的时候,对讲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声音:西南方向的山坳里有几只羊在跑……刚刚爬到山顶的阿拉塔纳听得讯息,一路小跑下山,发现山坳里里面竟有90余只羊,还有10只身上带着伤。看着自己的羊群失而复得,党德尔喜极而泣,同民警一道将羊群赶回了圈里。  

(文并图/张亚雄 本刊记者 景后寅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