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域专业宣传主媒体主平台主阵地

  • 微信
  • 微博

八路军三进平北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八路军三进平北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  作者:温廷军

2023-11-15 15:31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当年在平北的英勇战斗历程,本人经过较长时的调研积累,撰写形成了《八路军三进平北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文稿,现与读者分享。

1938年5月底,八路军第四纵队途经平北挺进冀东,支援冀东人民抗日暴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创建冀热察根据地,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于1939年夏二进平北,两月返回。1940年春夏之际,挺进军三进平北,最终立足。可谓一波三折。平北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巩固平北抗日根据地,以求与冀东、平西抗日根据地“三位一体”连成一片,在华北北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抗日长城。

一、一进平北播下抗日火种

抗战时期的平北,指北平(今北京市)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铁路以西、平(北平)绥(绥远)铁路以北,长城内外的一片三角地区,包括伪满洲国热河省、伪华北、伪蒙疆所属的丰宁、密云、龙关、赤城、昌平、延庆等15县,面积2.5万平方公里。平北靠近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等日军占领的中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我争夺的焦点地区。

(一)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分析了全国抗战爆发后的形势,对华北抗战提出战略构想:“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多次下达指示,促成了八路军第四纵队的成立和挺进冀东的战略实施。

1938年5月27日,经过周密筹备,宋时轮支队在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合,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下辖第十一、十二两个支队和1个骑兵大队、1个独立营,总兵力约5000人。

第四纵队具体任务是挺进冀东,协同当地党的组织,领导人民举行抗日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

(二)挺进冀东

抗战时期,平北处于伪满洲、伪蒙疆和伪华北三个伪政权统治的接合部,是日伪控制的重点地区,党的组织和活动基本没有到达这一地区,群众基础薄弱,可谓“敌后的敌后”。

1938年5月31日[2],为了支援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第四纵队由宋时轮、邓华各率一个支队,分南北两路,渡过平绥线,经北平北部山区挺进冀东。

邓华政委率第三十一、三十三两个大队,在八达岭至康庄之间越过平绥铁路。6月1日,邓华支队攻打延庆县城,进入永宁,接着奔袭四海等日军据点。6月8日,在沙峪与增援四海的日军板垣师团教导营一个中队相遇,歼敌200余人。6月17日,三十三大队攻入兴隆县城与敌激战半日,歼敌200余人。此后部队转战雾灵山、古长城之间,活动于兴隆县东南大小水泉一带。

6月初,司令员宋时轮、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率领三十四大队、三十六大队、骑兵大队和独立营从南口至居庸关之间越过平绥铁路,于6月4日佛晓攻打昌平县城。当发现敌人驰援昌平后,宋时轮支队主动撤出战斗,经德胜口、马场川进入昌平明皇陵北“后七村”[3]。6月5日,攻占大庄科伪警察分所。宋时轮与伍晋南在大庄科分兵,东进冀东。

8月中旬,四纵主力和冀东抗日联军在遵化铁厂镇胜利会师,这是冀东抗日大暴动的鼎盛时期。抗日武装发展壮大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难和严重的现实问题。为此,四纵党委在迁安莲花院召开扩大会议,最后决定:四纵主力西撤,留下3支各100余人的支队,坚持游击战。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和八路军总部及晋察冀军区均不同意西撤,但四纵党委与中共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冀东抗日联军的领导干部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缺乏坚守冀东的信心。10月8日,四纵在丰润县九间房召开会议,做出了大规模西撤的错误决定。

(三)活动于平北地区

宋时轮支队在大庄科分兵后,伍晋南率三十六大队、骑兵大队和独立营经永宁、白河堡进入千家店地区,千家店伪警察分所的伪警察闻风而逃。6月7日晚,三十六大队等在花盆村与伪满洲军35团2营遭遇。经过一夜激战,全歼该营360余人。

伍晋南率队转入今怀柔秋场、大地一带。在四海、汤河口之间,潮白河以西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扩充军队,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并在该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策应冀东暴动,确保这条由平西进出冀东的交通要道安全。

和宋时轮支队一同东进的地方工作队在东三岔村(今属延庆区大庄科乡)建立滦(平)昌(平)密(云)临时联合县政府,张书彦任县长,刘国梁为工委书记。7月,刘国梁、张书彦率队伍来到秋场、大地一带,在这里正式建立滦昌密抗日联合县。

10月上旬,四纵和冀东抗联总队西撤时,留下1个排及地方工作委员会(刘国梁、张书彦、史克宁等人),以“后七村”为基地发动群众,培养抗日积极分子。12月12日,刘国梁、陶元庆介绍沙塘沟村的张福、张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张福、张朴又介绍张瑞、张银、张殿、胡殿鳌等人入党,成立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沙塘沟党支部。

1939年4月,刘国梁等奉命率领在“后七村”发展的100多人的游击队撤回平西,沿途损失不少,到平西只剩30余人。

八路军“一进平北”时间不长,但影响却极其深远,第一,表现了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第二,壮大和锻炼了抗日队伍,培养了抗日骨干。第三,发展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开辟和巩固平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二、二进平北及“三位一体”战略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政策:加强对国民党的诱降,同时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冀热察游击战争要大发展。同时认为,冀热察地区东可与东北抗日联军相呼应、西可与大青山游击战争成犄角、北可和外蒙古相联系,将来可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向热河与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条件。

(一)挺进军二进平北

11月25日,毛、王、杨致朱、彭、聂并转宋、邓《对冀热察工作的意见》:“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派萧克同志前往工作,并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及地方工作。”[4]中共中央做出这一决策,便将冀热察的平西、平北、冀东三个不同地区军政工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阜平陈南庄开会,“决定在冀热察采取巩固的向前发展的方针,主力不去冀东”。

6月,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派遣第三十四大队和游击一支队再次挺进平北,由于对土匪政策的错误及连绵大雨,只坚持约2个月即退回平西。[5]

9月,平北游击一支队护送龙(关)赤(城)工作团挺进平北,在赤城山区转了20多天无法立足,转到昌平“后七村”休整。11月,因无法解决粮食给养问题,部队先后撤离平北,返回平西。二进平北尽管也没能在平北立足,但使平北地区特别是十三陵以北、延庆南山地区的群众基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的提出

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正式成立,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6]

11月中旬,萧克在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正式提出“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挺进军在坚持华北抗战总的政治任务下的单独任务,是巩固平西,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辟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

“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相互关联。特别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在初始阶段是沟通平西与冀东之间的桥梁,而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巩固起来之后,则成为冀东的“战略依托点”或“战略回旋地”,可以看出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对平北寄予厚望,平北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位一体”方针的提出,从政治思想上、军事战略上统一了三个地区广大军民的思想,明确了创建冀热察大块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方向。

三、三进平北创建敌后根据地

发展平北,是“三位一体”任务中最为艰苦的工作。平北与冀东、平西不同,这里原来没有党的组织,主要依靠从外地派干部去开辟。

(一)三进平北

根据中央北方分局和冀热察区党委的指示,挺进军确定“波浪式发展”[7]开辟平北的方针,“以小股部队梯次进入,在敌人点线间进行游击活动,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隐蔽到公开,在获得立脚点的基础上,逐步前进。先建立小块游击根据地,再逐步联成大块根据地”。

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决定:挺进军第九团第八连和以胡瑛等为首的20多名地方党政干部约200人,组成平北游击大队,再次挺进平北。游击大队于1月5日夜到达“后七村”的霹破石村,即宣告昌(平)延(庆)联合县抗日政府成立,胡瑛为县长。并以“后七村”为基地,建立小块抗日根据地。

2月,平北游击大队一连夜袭大观头据点,俘敌19人,缴大枪18支、手枪2支及手榴弹、子弹各一箱。这次战斗的胜利,对在平北站住脚具有重要意义。

4月20日,苏梅率挺进军军部特务连以及平北工委委员、昌延联合县工委书记徐智甫等地方干部进入“后七村”。苏梅接替王伍任平北工委代书记。

4月25日,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参谋长才山、政治部主任吴涛率第三营和团直一部从平西出发,经后七村,于4月底到达密云县的小梁、化石峪一带。

5月28日,白乙化团长率十团第一营和团直属队到达沙塘沟,驻大庄科的伪35团2营最先做出反应。29日上午,伪满洲军35团2营前来进犯,白乙化团长亲率一营主力在沙塘沟村东山梁与敌交战,击毙伪营长苏庆生以下60余人,全歼来犯之敌。当天夜里,白乙化率十团主力经延庆川转到道白河堡,继续东进。

6月23日,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段苏权、七团参谋长彭寿生等率政治部部分干部和七团二营及军分区警卫排挺进平北。27日早晨,在延庆佛峪口附近同驻怀来的日军80余人遭遇,歼敌一部后,主动撤出战斗,进入海陀山区,后辗转向东,越过长城,和十团会合。

(二)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

5月,龙(关)赤(城)抗日联合县成立。6月,丰(宁)滦(平)密(云)和龙(关)延(庆)怀(来)抗日联合县相继成立。

在此期间,游击支队创建6个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分别是:后七村(包括延庆川)一块、白河以西一块、黑河以西白河以东一块、延庆以北(青龙口为中心)一块、四海—永宁以北一块、赤城以北一块。这些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控扼北平、古北口、承德和平古铁路等军事要点及交通线,牵制了敌人一部兵力,使敌人有了“后顾之忧”。

7月,平北军分区司令部在平西成立。随后,司令员程世才、七团团长陈坊仁等率七团直属队及第一、第三营进入平北,9月中下旬,由于敌情严重,七团不适应平北的游击环境,程世才率七团主力返回晋察冀。

八路军三进平北,历程异常艰辛。平北抗日根据地“全部创造过程,均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而过去这里又没有游击战争,没有党的工作基础”[8]。平北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将冀东、平西根据地连成一片,阶段性地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在洛川会议上制定的战略方针,在如火如荼的晋察冀抗战史上,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敌后抗战实现民族救亡运动的壮丽诗篇。八路军“三进平北”开辟成方连片的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冀东、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桥梁以及反攻东北的前哨阵地,对坚持晋察冀敌后抗战和夺取全国胜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温廷军,1968年3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2012年7月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员、延庆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释:

[1]《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398页。

[2]关于第四纵队从平西出发挺进冀东的时间有多种记载。今采纳李钟奇《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前后的情况》中观点,见中共唐山市委党史办公室编《纪念冀东人民抗日暴动》。

[3]后七村:即铁炉、沙塘沟、慈母川、景儿沟、里长沟、霹破石、董家沟,时属昌平九区,今属延庆区。

[4]见《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按:毛,即毛泽东;王,即王稼祥;杨,即杨尚昆;朱,即朱德;彭,即彭德怀;聂,即聂荣臻;宋,即宋时轮;邓,即邓华。

[5]《挺进军军事报告草稿——关于平北方面》(1940年),见《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四)第19页。按:1939年5月16日至7月9日,连降暴雨,时间长达55天。所以,第三十四大队二进平北而不能立足,也与“暴雨连绵”有关。

[6] 见《萧克回忆录》第269页。

[7]波浪式的发展:是毛泽东主席总结的创建根据地的基本经验。20世纪50年代初,聂荣臻将其概括为“建立根据地、巩固根据地、依靠根据地、扩大根据地,既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见《聂荣臻回忆录》第578页。

[8]《从艰苦开创到全面胜利——简述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历程》,见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藏《平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历史资料选编》(一),第106页。




相关文章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
中国双拥杂志